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,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,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同时,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、风险投资、私募股权投资,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,发展耐心资本。
在华盛顿由外交关系委员会举办的一次活动中,萨默斯表示,近期显示通胀放缓的数据某种程度上是海市蜃楼,这是新冠疫情后价格恢复正常造成的趋势——他说,市场不应期望这一趋势持续。
政策层面对打通资金和创新之间“通道”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。
今年上半年,新“国九条”出台后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“创投17条”,全面优化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。同时,中国证监会推出“科创板八条”,健全发行承销、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、交易等制度机制。
近日,证监会召开的党委(扩大)会议强调,将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、适配性,培育壮大耐心资本,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等。
作为“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”的科创板,经过五年的发展,已经成长为拥有570余家上市公司、5万亿市值的重要市场板块,同时,“硬科技”溢价效应逐步体现。在科创板五周年之际,第一财经启动“科创资本论”系列访谈,邀请业内专家共同探讨资本支持创新发展的更优路径。
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,一级市场信心与动力不足的根源,在于资本市场存在机制壁垒,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不足等。要想更好地打通资金和创新之间的“通道”,还需要从优化制度供给方面入手。
他还认为,“科创板八条”“创投17条”最大的亮点在于突出强调了加大对“硬科技”企业的支持力度。这两项政策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,将引导市场坚持长期主义,深度扶持“早、小、硬科技”企业,壮大耐心资本,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发展。
破解一级市场难题
对于股权投资而言,“募投管退”全环节的畅通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股权投资市场持续降温,随着资本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,一二级市场矛盾愈加凸显。
在田轩看来,一级市场发展乏力的背后,一方面因为全球局势动荡,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资本流动性不足,同时由于全球技术与行业变革,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,导致市场投资逻辑发生变化。另一方面,在新“国九条”等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下,市场处于“正本清源”的调整期,阶段性的市场阵痛发生是必然的。
“但客观上看,市场信心与动力不足的根源,还是在于资本市场存在机制壁垒,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不足,上市门槛依然相对较高,政策支持不足影响中长期资金入市,且配套制度尚不健全,导致整体上市企业质量不高,活跃度不强。”田轩说。
此前有研究者提出创投市场存在“资产荒”与“资产慌”并存的问题。低风险资产受追捧,但这类资产相对稀缺,出现“资产荒”;与此同时,更大规模高风险资产出现“资产慌”。比如资金对债的追捧、高股息大市值股的追捧,对成长小市值股、风险投资的远离。从而导致资产回报曲线图右上角“高风险高回报”的块状缺失。
田轩分析,“资产荒”、投资呈现“块状缺失”现象的原因在于,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理念仍然不成熟,资本市场制度支撑力度不足,长期资本力量较弱,影响了资本对长周期、高风险、高创新性投资项目的包容度。
那么如何去更好地打通资金和创新之间的“通道”、补齐资产回报曲线图右上角“高风险高回报”的块状缺失?
田轩认为,从根本上看,要想更好地打通资金和创新之间的“通道”,还需要从优化制度供给方面入手,如应推进财政税收政策改革,加大优惠措施,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服务环境,带动科技创新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;统一各市场板块,包括区域性股权市场与高层次资本市场的对接等,为创业投资、股权投资创造更加广阔的退出通道;加大政策优惠,丰富金融产品品类,引导更多长期资金参与到创新、创业企业的债券、股权交易中。
要补齐“高风险高回报”的投资“块状缺失”,则需推进配套制度改革,包括完善上市发行标准,优化定价机制,进行交易机制改革,加强投资者教育,促进投资主体结构转变。加强市场监管,坚持长期主义,关注企业长期经营能力,包括公司业务增长能力、科技创新能力、公司治理水平等,并推动退市的常态化,加速市场优胜劣汰,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重塑。
打通“卡点堵点”
为了全面优化“募投管退”全链条政策环境,支持创新投资发展。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“创投17条”,围绕培育创投主体、拓宽资金来源、加强引导与差异化监管、健全退出机制、优化市场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。同时,证监会推出“科创板八条”,进一步突出科创板“硬科技”特色,健全发行承销、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、交易等制度机制。
在田轩看来,“科创板八条”“创投17条”的出台为创业投资、科技型企业的上市、债券融资、并购重组及再融资等提供了全方位政策支持,将推动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,加强一二级市场联动,为优质科技企业营造更加包容的投资服务环境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这两项新政策最大的亮点在于突出强调了加大对“硬科技”企业的支持力度。其中“创投17条”通过税收优惠政策、监管优化,以及退出模式和退出渠道的多元化构建,稳定耐心资本对于未来收益的信心,引导其对于早、小、硬科技企业的支持。
“科创板八条”最核心的是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全板块制度性优化调整的引导意义,通过上市发行、交易、退市等全链条的优化,使资本市场投融资两端更好地匹配科技创新的特点,也是为营造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所作的一个全面的调整安排。
同时他认为,上述系列新政策将加大对创投行业募投管退全链条的支持力度,同时完善科创板市场生态,引导长期资金入市,提升对优质科技企业的资本服务效能。不过,相较发达国家和成熟资本市场,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一定差距。
“因此,对标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对于科技创新的高质量要求,未来还应继续深入推进资本市场的整体生态重塑,进一步推进包括交易所公司制改革、完善强制退市标准、优化退市流程环节在内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配套改革,同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、提升新型金融产品供给,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,对资本市场生态进行全方位重塑,发挥科技与资本的协同效应,形成‘科技-产业-金融’的良性循环。”田轩说。
构建“硬科技”投资有机生态
作为“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”的科创板,经过五年的发展,“硬科技”溢价效应逐步体现。“科创板八条”中第一条就是强化科创板"硬科技"定位。要严把入口关,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"硬科技"企业在科创板上市。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。
田轩表示,“精准识别机制”是深入推进发行监管转型,“宽严并济”使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。“严”是在市场入口端从严把关上市企业科创属性,判断其是否符合“硬科技”企业定位;“宽”则围绕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展开,健全全链条“绿色通道”,及时精准解决公司需求,降低发行成本、提高融资效率。
就“精准识别机制”的可行性而言,田轩认为,从定性、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考量,是具备可行性的。定性方面,未来通过进一步细化“硬科技”企业分类,完善企业科创属性评价标准,加强信息披露要求,从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角度,研判企业“硬科技”属性。定量方面,未来可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积分制,或建立企业科创能力评估模型,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,通过企业客观数据的科学评价,量化分析企业科技创新成色。
当前资金主要引向“硬科技”,但“硬科技”企业往往具有风险高、投入高、回报周期长等特点,是否能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并创造更多价值同样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。有投资人提出,有些企业虽然不是硬科技,但收入规模大、现金流稳健,资金投入后企业赚钱,投资者也能赚钱,这些资金又会成为市场的增量补充,成为硬科技资金来源的补充。
“收入规模大、现金流稳健的企业的确是市场的有力补充,但此类企业直接参与投资,则涉及主业相关性、产业布局的问题,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投资机构的力量,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,投向产业链重点领域与核心环节,助力企业科技创新。”田轩表示。
对于如何建立能够“自然生长”的有机生态,田轩认为,需要推动“科技—资本—产业”的良性循环,达到投资者与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。
具体来看,首先,需加强政府引导基金支持,提高对科技创新项目包容度,强化政府服务职能,建立投资项目共享平台,推动政府基金与各类产业资本进行联合出资、协调发展。
其次,需要创新财税制度,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服务环境,优化对产业投资机构的监管要求,根据不同类别投资机构进行差异化监管荆门股票配资,引导多渠道长期资金投向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优质创业企业,打造产业“独角兽”。